这些科学家就喜欢颠覆我们的认知
▲斤斤计较的卷尾猴,竟然和人类如出一辙 ©TED
字幕:明白知识
一个人下班回家到了公交站,正好一步之差错过了公交车,他追在公交车后喊着停车,公交车就是不停,因为已经跑出一段路了,他心想,反正离家不远,干脆跟着公交车跑回家吧。到家后,他和老婆吹嘘他有多聪明,跟着公交车跑了一路省了两块钱。
没想到,他老婆伸手打了他一耳光:
「蠢!为什么不跟着出租车跑呢,能省20块啊!」
行为经济学在2002年爆冷门拿下了诺贝尔奖后,这个笑话就不胫而走。
笑话背后,是人类的的认知问题。
事实上,金钱对我们人类的效用,往往和我们的参照点或攀比心理有关。
拿到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指出,人类在面临选择时有个参照点,选择后的心理感受,都和这个参照点有关。
举例来说,如果你2019年的小目标是挣10万元,结果收入20万元,你会愉快爆棚;但如果你的目标是100万元,结果收入20万,同样的20万元收入,此时你可能会长吁短叹,一蹶不振。
这种情况,卡尼曼称之为「参照依赖」。「参照依赖」在人类心理上的存在,使得人类在日常生活之中,经常出现认知偏差。
咱们人类,没自己想象的理性。
这些科学家可真讨厌,就爱颠覆我们凡人对自己的那么一点自恋。
是不是不信甚至不服气?来试试。
假设你已经有了1000元,同时面临两个选择:
(1)冒个险。掷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朝上,就再给你1000元;如果反面朝上,对不起,不再给你1000元;
(2)保守点。不掷什么硬币,直接多给你500元。
你会选什么?
选择(1),你的最终预期收入是:
1000+1000×0.5+0元×0.5=1500元
选择(2),最终所得亦是1500元:1000+500=1500元
算下来,两种选择结果一样。但大多数人,都跟视频中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劳拉·桑托斯(Laurie Santos)所说的那样,会选择保守方案:能直接多拿500元,为什么还要去冒险呢?
此时,如果改变下条件,再做一个实验,给你2000元,但同时面临两个选择:
(1)冒个险。掷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朝上,你将损失1000元;如果反面朝上,你1毛钱都不用损失;
(2)保守点。不掷什么硬币,直接损失500元。
这回,你又会怎么选?
选择(1),你的最终预期收入是:
2000-1000×0.5-0×0.5=1500元
选择(2),最终所得亦是1500元:2000-500=1500元
如果诉诸理性,你会发现,其实无论选哪个,最终所得与前面一样,还是1500元。
但是!我们人类啊,在第二个实验的时候,多数人会做出与第一个实验不同的选择:多数人都会选择冒个险。
第一个实验中,我们的两个选择都能增加收入,第二个实验中,我们的两个选择都让我们减少收入。
而我们人类,讨厌损失,讨厌冒险。
所以第一个实验,多数人选择不冒险;第二个实验,多数人却会选择冒险,因为我们讨厌损失,不愿意直接选择损失,宁可赌一把,也许赌中了就不用损失了呢。
所以,尽管理性上说,所得都一样。拿开头那个笑话的情形来说,不管你跟着出租车跑还是跟着公交车跑,最终都要靠脚走到家里。
但我们人类,偏偏认为,跟着出租车跑,就是能不一样。
活该挨一巴掌。
那往大点说,华尔街破产的投资者是不是也是这样重复犯错:抱着不断下跌的股票不肯放手,眼睁睁看着金融秩序崩盘还不死心......
人类一次次的金融危机,是不是背后都是这种人类行为特征在作祟?
更根本的问题,这种认知偏差,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还是我们人类在构建了无比复杂的经济系统后衍生出来的「人造」错误?
这类问题,想想都脑瓜子壳疼。
可是,科学家们不罢休,要继续探索颠覆我们的认知。
于是有了视频里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桑托斯做的「猴子实验」。
桑托斯这样的科学家,她们的脑回路是这样的:如果猴子的心理认知特征与人类一样,那就证明人类的认知偏差是一种生物本能。
当然,如果发现猴子身上没有这样的认知特征,那还不能就下结论说,人类这样的认知偏差就不是生物本能。因为,咳咳,这些可怕的科学家还得去折腾其他种类猴子,或者甚至其他猴子之外的动物。
幸好,后面的事情没发生。因为桑托斯在选的第一种猴子——卷尾猴——上就实验成功了。
这些科学家,不仅颠覆了我们人类对自己的认识,还颠覆了我们对猴子的认识。
在让猴子面临与人类一样的选择场景之前,他们要先学会跟人类一样,使用货币。
猴子,卷尾猴,还就真学会了!
上方视频中提到,卷尾猴在实验人员的指导下,很容易!就学会了!猴子很快就明白这不能吃的代币是货币,可以和人类交换来食物。
▲卷尾猴正在抓取实验人员手中的代币
©Laurie Santos
好吧。好吧。谁让我们跟猴子是近亲呢?
你肯定还想知道,这些卷尾猴,就算它们能够认识到货币是有价值的,但是能分清好歹,能对价格有反应吗?
呀呀。这些机灵的猴子们,没把这算什么难事,没过多久,它们不仅可以分得清好坏,还学会了占便宜。
对猴子来说,讨价还价、盗窃货币这些事,它们甚至并不比人类做得差,或者一样坏。也许还应该反过来说,其实是人类「猴性难改」?
每次开市买卖,卷尾猴和实验员都能交易的热火朝天。于是,在猴子对用货币交易熟练之后,桑托斯升级了实验,仿照人类的选择情境,为猴子设计了两组实验。
第一组实验,实验员们让猴子在两个实验员之间选择交换葡萄。一个很保险,每次交易时,实验员除了给猴子应得的1颗葡萄之外,还会附赠1颗;另一个有风险,有一半的机会猴子附赠2颗葡萄,另一半机会则什么也没有。
没想到,猴子跟我们人类一样,「见好就收」,拒绝拿到更多葡萄的诱惑,选择了保守方案:只跟稳定多获得1颗葡萄的实验员交易。
第二组实验,对猴子来说,理解上要比第一个更难一些,因为这次不是附赠了,而是减少。两个实验员在和猴子交易时,都固定给猴子3颗葡萄,但无论猴子选择哪个实验员,这实验员都会从3颗葡萄中刻意拿走些葡萄,只是方式不同。其中,第一个实验员每次会固定拿走1颗葡萄;第二位实验员随机,有时候1颗都不拿,有时候会拿走2颗。
再一次,猴子在两组实验里表现的选择,与人类一致。此时,猴子们往往会放弃固定减少1颗的选择,而代之以冒险赌一把,赌第二个实验员可能会1颗都不拿。
哈哈,猴子与人类一样,既讨厌冒险,也讨厌损失。当面临损失的时候,宁可赌一把。
人类啊,在犯错的道路上并不孤单。
也就是说,一个猴子实验,把我们人类打回原形。尽管我们以为人类已经进化到远远超出动物界,其实根子里,我们依然不断犯本能错误而且还执迷不悟,我们的选择与认知偏差,还是出于动物本能。
就像桑托斯所说:
「越是和猴子在一起,越了解人们的真实特质。」(The more you hang out with monkeys, the more you realize just how special people really are.)
▲桑托斯在圣地亚哥岛上与恒河猕猴待在一起
©Laurie Santos
视频里,桑托斯指出,人类和猴子之所以会发生类似的经济行为,还真是因为我们生物本能而导致的决策失误。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两点:
(1)相对价值。我们往往在做决策时,来不及计算事物的绝对价值,而是取决于被心理情绪所主导的相对价值,就像我们开篇提到的卡尼曼笑话一样;
(2)厌恶损失。在有得有失的情况中,人们会因为厌恶损失而极力避免有风险的选择。而在肯定有损失和有可能损失更多的选择中,我们又往往产生冒险之举。这两种情况看似矛盾,实则出于同样的心理。
原来,我们人类没有想象中那么目光长远,顾全大局。相反,理性往往在实际决策中并不受重用。尽管我们嘴上说,要理性、要理性,实际上,人类的生物本能让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决策偏差。
桑托斯所说的「厌恶损失」,其实就是卡尼曼等一干行为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
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卡尼曼和他的伙伴就发现了人在经济行为中时常出现非理性错误的现象。于是,通过构建「预期理论」框架,他们成功地把心理学中的关于直觉、情感体验的内容引入经济行为中的思维决策过程。
因为这项杰出的成果,卡尼曼还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卡尼曼(左)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法新社
一位心理学家获得经济学奖已经够不可思议了,更何况他奠基的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新兵:行为经济学的出现不过二三十年,就获得了经济学的最高奖。
谁让这些科学家有能力颠覆我们的认识呢。
在「预期理论」中,卡尼曼细致分析了在经济行为中,人为什么会犯非理性错误并且对这些错误视而不见的原因。
「厌恶损失」(Loss aversion)是「预期理论」的三个认知特征之一,在卡尼曼看来,它是心理学对行为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
不过,在卡尼曼看来,「厌恶损失」也并不一定对我们不利。从生物学上来说,人对「损失」天然的规避也换来了群体内的竞争力和生存优势。只有我们认知到这种心理倾向后,才能正确地去理解它。
在《思考,快与慢》中,卡尼曼说:
「厌恶损失是一种强大而保守的力量,它偏爱机构或个人对当前生活的细小改变。这种保守主义做派使得我们在邻里间、婚姻中和工作中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是引力作用让我们的生命无限靠近参照点。」
▲《思考,快与慢》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
译者: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
人类可不仅仅是「厌恶损失」,卡尼曼的研究指出,我们在感觉维度和财富变化评估活动中,总是倾向于降低敏感度。
再举个例子,当你准备掏钱购物的时候,商家对你说,现在有两种付款方式,一种是直接付款900元,另一种付款方式由转盘决定,其中有10%的可能性是不用付一分钱,否则就要付款1000块钱。
请问,该怎么选择?
从概率意义上来说,直接付款900元,和90%的可能性付款1000元的损失值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两种付款方式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并无二致。
然而,卡尼曼通过测试调查后发现,人们更愿意选择后者,尽管会冒更大的损失风险。这就是卡尼曼「预期理论」的第二个特征。
既然失去的感受要比得到更为强烈,那我们就尽量避免这样的刺激;如果非损失不可,人们对必然损失900元的反应比90%的可能性损失1000元的的反应更加强烈,所以会极力避免必然的损失,这种侥幸心理同样能帮助我们降低对损失的感受。
▲这幅图表明了盈与亏的心理学价值。它是S形的,表明随着盈亏的增加,敏感度都降低了。两条曲线并不对称,在参照点附近,对亏损的反应比对同等数量盈余的反应要强烈得多,这就是「厌恶损失」。©UI-Patterns
你可能又会问了,在持续盈利的时候选择冒险,或者在亏损的时候不抱侥幸,而是选择保险,带来的好处可能远远大于既定的损失,我们难道没有考虑过这一点吗?
卡尼曼认为,我们的选择总是强烈偏向趋近参照情形的选项,这个选项被称作中性参照点,而我们对盈亏的评估,都与这个参照点有关。
这就是我们一开始提到的「参照依赖」,也就是卡尼曼「预期理论」的第三个特征。
看吧,卡尼曼就是这么喜欢颠覆我们对自身的认知。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右)
和他的合作伙伴阿莫斯特沃斯基 ©Barbara Tversky
基于这三个特征,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偏好,以及由其所带来的决策失误了。
那么,问题在于,我们能否通过科学家的理性认知,来消除这种心理偏好,从而改善我们的决策质量呢?
不得不说,也许很难。
在这一点上,正如视频里桑托斯说的那样,人类真不比猴子聪明多少。
但也正如桑托斯在演讲结尾所指出的,当我们明白人类自身的极限后,才能去克服它,避免它。比如发展科技,发明工具,使得限制不再是限制。
在进化的道路上,人类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我们的爪子没老虎锋利,牙齿不如狮子,奔跑不如豹子,体型不如大象,弹跳不如跳蚤,负重不如蚂蚁...在身体本能上,我们与动物界相比,简直一无是处。
但是,最终,人类才是地球霸主,生物链顶端。这得益于人类的学习以及突破自身生物本能的能力。
所以,尽管又被科学家发现了我们的本能弱点,我们依然有理由抱以乐观态度。
如果世界真能因减少本能失误而变得更加理性和美好的话,我们还真要好好感谢这些不断颠覆认知的科学家们。
当然,致谢名单上也不能忘了那一群机灵可爱的远古亲戚。■
▼一张图读明白科学家如何颠覆我们的认知
▽欢迎阅读更多往期精彩文章▽
「明白知识圈」是由明白团队打造的线上深度学习社群。在这里,您可以每周听一场明师直播,参与投票、打卡学习,与一流名师互动。
每周直播,由学友投票决定讲什么主题或请哪位老师来讲,学友们深度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我们以线上知识社群的方式,链接认真、有态度的学友,分享知识见解,让灵魂对话,让智慧生发。
我们通过每场直播象征性收取1块钱的方式,来甄选认真的学友,全年50场明师直播,仅收49元。同时,「明白知识圈」还是一个可以自由退出的社群,无需任何理由,随时无条件退款退群。
您是认真的学友吗?来加入「明白知识圈」吧!扫描下方海报即刻加入「明白知识圈」!
——— / 来,测测你的底线 / ———
读完文章,你一定对行为经济学家讲的跟着公交车跑回家的冷笑话,记忆尤深。别笑,你没跟着公交车跑过,难道你就没跟着股价、跟着房价跑过吗?
我们与猴子,都有一样的本能,我们都厌恶损失,厌恶冒险,但又喜欢趋利避害,积攒财货。
当然,我们自认已超脱动物界,那我们在对待财货的行为上,是不是更应该有些超越人类自利本能的伦理?
来测测你对财货的态度吧~
答完题,再来「明白知识」公号后台留言互动吧。按照选项顺序,请留言「财货A」,「财货B」,以此类推至「财货F」。你的留言,有可能得到「明白」知识店铺的优惠券,也可能遭到降维打击!所以,留言需谨慎哦